福寿堂文化集团

联系我们

电话:0731-84898450

邮箱:fushou_T@126.com

地址:湖南长沙市五一中路129号碧云天大厦九楼
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动态

公司动态

书家之智---书法家陈曦明印象

点击数:19442009-07-06 00:00:00

与曦明相交数年,每次见面,他总有一些新的东西让你惊喜,或是创作上的,或是理论上的,当然还有一些为人处世上的。让你感觉他总在不断创新、求变。

  现在谈艺术创作,常用一个从外国翻译过来的新名词——“母题”(mtive),即我们常说的“契机”,也称为“点子”。但这种点子的基础,却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激情。生活与艺术,是水石相击的浪花。艺术源于激动,动情才是艺术家的创造之源。

  在热闹非凡的当今书法界,古韵与时风杂陈,高雅与流俗交会。书法的学习、创作与欣赏似乎失去了清晰的路径。


  然而,事实上书法界中仍不乏思想敏锐、践行执著的智者,他们坚信“一个合格的书法艺术家,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,其次,还应是文化人中有艺术能力的人,更应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人。”(陈羲明《砚边随想》)

  陈羲明是书法界的一位智者。他不盲从投身在被称作“法”的实践之中,亦不盲目跟随时风。对传统的理解、参与在于对传统的新的诠释。

  纵观书法先贤圣哲,“古能成大事者,必先劳其骨,苦其形”,王羲之吸纳天地之灵气,成为千古书圣;怀素流浪天涯,领略世间万象,成为一代书僧。实质上,流水不腐,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流动的。陈曦明根在云雾缭绕的深山里,喝闽江的水长大,艺术之源却在充满灵性的湘水、麓山。曾有一篇报道这样写他:他是一个“流浪者”,12岁时离家到寄宿学校开始独立生活,19岁当兵从闽江来到湘江,从学校到部队再回到地方,一直在“流浪”。

  陈曦明艺术生涯的层面之所以不段上升乃至达到今天这一高度,应归结于1993年转业到湖南省文联书法家协会从事书法专业工作的契机。与名家接触的机会多了,对艺术的追求标准自然也高了。实质上,对于已经步入知命之年的陈曦明来说,不断追求变化的过程,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,正是基于这种对书法艺术更高境界的渴求。

  老实说,陈曦明的作品绝少雷同,这种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固然无可指责,但作为一个成名书法家的作品,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,一方面说明书法风格的不确定性,更重要的是书法家的内在潜质可能还在发展时期。

  陈羲明历经40余年的书法学习与创作,对书法有着极深刻的领悟。从他的作品中,可看到他对书法诸体追求的超乎寻常,他不轻易以解构汉字为代价,而是把重点放在运笔的速度(停驻、疾缓),墨色的变化(燥湿、黑白)和视觉的感受(妍美、刚劲)的对比上,形成一步一景、一线一变的特殊审美效果。但同时他又注重用重复、简拙、内敛、开张的笔画来追求某种特定的效果,在夸张、变形、移位、穿插等现代手法的运用中,形成意法和布局上的特有魅力,强化了品读的新鲜感和诱惑力。他把传统书法注重个性的抒情写意转换到对接受者进行视觉对话,他要让你感到书法首要的不是认读,而是能否消除视觉的惰性来激活思维的机制,并对书法有一种新的认识,这是一种由情感操作向理性操作的转换。

  对于书法创作,陈曦明别具一格地提出了书法艺术创作与鉴赏的三种品格,即:文化品格、创作品格、自然品格。创作、鉴赏注重文化的品位学养与内涵、特立独行的个性追求与风格,妙造自然的审美诉求与创作理念。

  看过很多陈曦明的书法作品,但很难将其归结于哪一家哪一派上。他坚信书法如翰海,如果只是停泊于一地,错过的美景将会太多,所以他写碑亦写帖,风格迥异,恍如大海上不同的景观,令人玩味。在中国的书法史上,晋人尚韵、唐人尚法、宋人尚意……以一个字概括浩瀚的时代,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。但从主流上来看,一个时代的书法,必然受一种流行书风的影响,这就构成某一个时代的书法特质。

  有一段时期,陈曦明对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临摹了不知多少遍。陈曦明曾感叹地说道:“传统常用‘书如其人’对某家进行评判,我认为‘书如其人’亦是对书法家进行评定的标准。”

 

  陈曦明在书法创作实践中,既和晋人之韵,也写唐人之法,更品宋人之意。对于他来说,前人的东西只能是一种借鉴,学习它只是将其作为自身变化中的一座桥梁。他崇尚老庄的无为思想,从“道生于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中受到启迪,提出了“逢二则变”的艺术创作理念。每观其作品,对于点、线、面的把握,构制的精巧,无不充满变数。

  观其作草字,高执笔端,沾毫濡墨,灵动气扬,有如长枪大戟,横涂竖抹,任情恣性,心手达情,一派生机荡漾于尺幅之间,使人备感惬意。其书法内容,亦不随流俗,彰显书外之功。所书皆仔细揣摩,沙里淘金,拈出好句,辅写成章,含嚼有味、意境悠远,文质相得益彰。

  陈羲明的字外功夫,体现在他对经史古籍的阅读、绘画音律的研习以及诸多门类的涉猎之上。他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,触类旁通。认为:书法不是画,却具画之魂魄;书法不是舞,却具舞之飘洒;书法不是音乐,却溢音乐之旋律;书法不是建筑,却合建筑之结构;书法不是气功,却藏气功之玄理;书法不是搏击运动,却备闪转腾挪之技巧;书法不是儒学,却具足儒的中庸之道;书法不是佛学,却需求禅的明心灵性;书法不是道学,却以道法自然为极境;书法不是造物主,却抽象含表天地八荒的万千气象。

  陈曦明作于2001年春的一件斗方《李白诗二首》似乎深受魏晋风格的影响,章法如天女散花,天趣盎然,笔挟元气。从形式上来看,作品中下部的形同篆刻边款的黑色阴文点缀,加盖白底朱红印章,这种感觉上的冲击力和具有审美意趣的构图,为作品生色不少。

  创作上的不确定,正是书法家“逢二则变”的创作指导思想的真正体现。在他的作品中,各种风格的融会贯通,也形成了他书法的多样性和无风格之特性。他说他是不谈风格的书法家,在他提供的书法册子里,“龙”字作品属于现代书派,“楼兰残纸”颇得魏晋之风,“五十研周易”可见二王和米芾的影子,“海纳百川”则吸收了古金文的内质。正因为中国书法风格的博大精深,对他的创作不断地加以影响,故而使他不愿舍弃某一家,也不愿拘泥于某一派。这种取舍不定的思想,正是“逢二则变”诞生的土壤。

  陈曦明的篆刻,初涉汉印,旁及明清诸家,讲究自然质朴,刻印多率意所为。

  “大朴”一印,受《急就章》影响。以刀代笔,自有一种天趣。皇象的《急就章》原本处于军务紧急,在战地前沼匆匆而就,以应传令之需的作品,因其构字往往是大小错落,笔势纵横而刀法刻露,从中传达出类似“沙场秋点兵”的激越气氛,具有率真爽朗的美趣。“曦明”一印亦可归结为此种类型的代表。

  “天马之玺”取法于战国烙马印“日庚都萃车马”的形制,刀法上则深受秦玺印的影响。该印在就印文的各自特点上做变形处理,以印文大小、疏密和松紧之变,构筑印式的虚实之章,具有“空白之处便是诗”的意境。“欧阳斌印”取法汉印,率真质朴的刀法作清逸直截印文字势,以至整合而观,一派俨然深沉的气势。

  陈曦明的篆刻实践时间并不长,但长期书法的实践和艺术的悟性,使其对篆刻的理解非常深刻。(熊灿亭)

 

【责任编辑:(Top) 返回页面顶端